2021年4月7日下午,市级课题《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中外人文交流课程建设和实践研究》子课题——“基于PBL(项目式学习)实施中外人文交流活动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成都街巷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开题研讨会在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会议室召开。
首先,李彬副校长代表学校给杨静林教授颁发专家指导证书并发言。他殷切期望这个团队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课题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接着,在刘瑶老师简单介绍该课题选题由来及相关背景后,杨静林教授围绕课题核心概念进行详细解读。“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1200多年前,大诗人杜甫留下了对成都的温润记忆,也让百花潭、杜甫草堂等历史文化韵味十足的地名传承至今。每一个街巷地名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充分反映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包容性最强的。课题研究目标为结合成都街巷文化,以语言为媒介(英语语文学科),以艺术为载体(美术学科),以历史人文的视角(历史学科)讲好中国故事。
杨教授强调,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培养学生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能力,即共同掌握、共同书写、共同治理、共同承担、共同分享的能力。如果没有国际理解力,没有全球胜任力,那么未来就没有方向,也没有可以传承的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这种对于现在和未来的理解与向往,已经获得了国际共识。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一份子,因而更应该明确责任与担当。如今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元、相互关联且快速变化的世界中,需要学会同来自不同文化、不同领域、不同价值体系的人们进行合作,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各国已经相互关联,任何站在一个视角、把开放的大门关闭的行为,在当今世界都是不可行的。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已成为教育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应当扎根中国、放眼世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交流,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价值差异,与他人建立互信并进行合作,这是学生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基础。


最后,课题组成员各自分享了对课题的理解及后续工作设想,课题负责人马元琼老师总结发言,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