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向来是我国求学的优良传统。
自古有陆放翁远行后的深深感叹:“纸上得来终觉浅”;又有苏轼游石钟山后有感而问:“事及意义不目见耳闻,而脆断其有无,可乎?”读万卷书获得的知识,是要通过行万里路在亲身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应用的;而行万里路的实践和体验,则是要在从读万卷书中所获得的知识的指导下进行。
行走,用脚步丈量世界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偏重“读万卷书”,而缺少“行万里路”。针对这样的现状,成都万汇学校开设了行走课程,力求“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统一。
行走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亲近和探究自然,接触和融入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体验和感受集体生活,使中小学生养成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意识和能力。
此次行走课程主题为“川西的竹与居”,主要由竹、竹文化、川西的山与环境、川西的农耕文明、传统文化、茶马古道、户外安全与急救常识以及研学准备八个板块组成,涉及地理、自然、历史、科技、人文等多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融合式教学理念,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融通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共同指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索与解决,这也响应了成都万汇学校所主打的芬兰教学理念。
第一站:川西竹海
以山为屏,以水为镜,行走课程的第一站是邛崃市平乐镇的川西竹海。“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天然红砂石铺就了长廊的路面。两旁密集的老竹新篁拱列,遮天蔽日。
红色地毯式的公路与绿色屏风般的竹子交相辉映,形成秀丽壮美的翡翠长廊。加上这里的道路时起时伏,顶上两旁的修竹争向内倾,几乎拱合,长廊就显得更加幽深秀丽。
川西竹海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可进行地质、气象、植物、动物、中华传统文化、酿酒文化等方面的学习,综合生物、地理、历史、美术、物理和语文等学科知识,极具研学价值。在这里,同学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竹海风景,体会古人诗中的“霜浓竹枝亚”,体会竹那“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的节气;并且通过实践活动对地理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许多课本上的生物和地理知识也得以实践和印证,例如通过测量,了解山地和平原的海拔、湿度、气温等差异等。研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组员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其观察、调查、访谈等能力,并且通过徒步爬山,磨砺意志,涵养坚持不懈的品格。
“海不辞水,山不辞土石”,中国传统文化与华夏农耕文明血脉相连,是树与根。若论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农耕文化是“必经之地”。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这次行走旅行让同学们深入了解川西农耕文化、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回忆原始农耕生活、体会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引起的作物不同,同时能够亲身体验农耕文化,包括节气、民俗、祭祀、农食等文化,对我国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中国之博之大之广之深,并有东南西北的不同,深入实践、体验,才能更好明白其中缘由,理解书本上的知识。
第二站:邛州园
行走课程的下一站去到了邛州园,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之美,开阔视野,体会汉服里的传统文化,建筑里的中国审美;同时这也是对历史(传统文化)、政治(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地理(地理环境与建筑艺术)三个学科的整和贯通,充分提现了学科融合观念,让同学们更好了解中国古代六大典型的建筑风格,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特征辨别建筑风格;从建筑设计中体会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了解基本的汉服常识,体会汉服中蕴含的中国礼仪文化;感悟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丰富多彩,増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研学旅行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理论的东西要付诸实践才能更好体现其价值。
课程,用心灵感知远方
此次行走课程,将学生们置于较为复杂的校外真实情境中,对于给定的较为复杂的课题,能够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应用所学知识,发现其中较为简单的科学问题,初步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解决问题。能够主动接受教师指导,积极参与小组分工合作,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完成较为简单的研学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并能与人交流分享,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形成乐于实践、敢于质疑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同时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阔视野、缓解学业紧张和压力、促进身心健康。除此之外还学会发现和欣赏大自然和社会中的美,形成生态文明意识、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意愿,应用研学成果。
近些年,在国家经济发展策略的倡导下,国内经济发展迅猛,技术创新和新型经济模式不断涌现,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面对这样的形式,国内学校也在人才培养上与时俱进。
成都万汇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模式,主打芬兰教学模式,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意识、不断促进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未来解决更复杂的真实问题做好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