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青羊区小学科学小专题研究观摩活动在成都市胜西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王琪老师主持,青羊区全体科学教师参与了教研活动。
活动开始,首先由王琪老师介绍本次教研活动的内容:一是胜西小学课题内容简要汇报,二是观看由王宇老师执教的课例《空气有质量吗》,全体老师就课例进行简单交流。王老师还说到,今年成都市会进行优秀教育成果评选活动,主要是围绕教育教学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微课等,还新增了小专题成果评选。优秀教育成果评选每两年一次,王老师鼓励老师们抓住机会,在观摩的同时,学习专题“怎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更好”。

接下来,胜西小学陈莉老师进行课题汇报——《STEM背景下民间玩具运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的探索之路。陈老师分别从课题的起源、课题研究的过程、老师们积极学习、课例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五个方面进行汇报。经历重重困难与挑战,老北京风车、鸟笛、不倒翁、蚕虎、糖画、走马灯、跷跷板、鸡毛毽子、手指帽、纸翻花、拉线龟、皮影等民间玩具,作为学具进入到了小学科学课堂。孩子们在玩玩具,研究玩具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王琪老师在汇报后指出,老师们选择课题研究主题时,应该直指核心和呼应热点,在灵感与现状的碰撞中,找到研究的亮点。

随后,王宇老师执教了《空气有质量吗》一课。使用了小朋友们幼时经常玩的玩具跷跷板作为学具,引导孩子们思考跷跷板是否可以作为工具来帮助孩子们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跷跷板能不能使用、怎么用、有困难怎么改,孩子们充分发动自己的脑筋,最后得出来跷跷板不适合,引出使用简易天平来进行实验。再运用数据建模的方式,在白板上进行呈现,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跷跷板是本课中研究和改进的对象、科学探究的工具,结合STEM,让孩子们在思维和技术上均有进步。


然后,由观摩的老师对王老师的课进行简单的分享。老师们都说到自己受益匪浅,通过本次课例引发自己上课的思考,如何对自己的课进行改进?研究中出现问题怎么解决;也有老师提出建议,课的难度是否可以降低一点,精简教学内容。在学习了天平的原理之后,应该进一步继续去改进跷跷板,使跷跷板做为工具去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等。



最后,王老师提出,老师们应该去关注,课题内容如何切入到课堂教学,课题的引入如何彰显STEM理念。找到课题的研究点,创新点,发现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本次教研活动,老师们了解了课题研究要怎么做,同时也增加了老师们参与课题研究的信心与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