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被称为“学困生”。学困生是教育的“老大难”问题,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同时,学困生也是学校里的弱势群体,需要教师特别关注。金堂县港青学校以课题《班级发展均衡之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为抓手,旨在研究聚焦个体,补进提升,稳步抬高底部,逐渐实现班级的均衡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校总结出学困生转化“八字箴言”。
一、筛“人”
根据学生各阶段的学业水平、心智情况,关注智力正常,学习能顺利进行,但存在学习障碍,学业水平明显低于班级水平的学生。在同种环境下,学习同样的知识(如学习教育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学生所得分数经常明显低于平均分数;其次,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不是由身体上缺陷(如耳聋、眼瞎、跛足等)和智力上的缺陷(主要是智力低下)造成的,他们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如及格水平),或者说要达到教育大纲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教育。
二、定“型”
根据初步筛选的学困生,将学困生进行“定型”。学困生分为六种类型:基础薄弱型、学习动力不足型、情绪波动型、苦学无效型、投机取巧型、缺少思路型。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基础薄弱型:加强基础知识,强化基础训练。学习动力不足型:加强学习目标的引领和学生的职业规划,让学习取之于生活,融于生活,创造美好生活。情绪波动型:注意疏导学生的情绪,增强其抗压受挫的能力,减少人际交往情绪波动对学习的影响,让其专注于学习。苦学无效型:引导学生掌握由易到难的学习方法、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投机取巧型:规范学生考试的答题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思路型:鼓励学生多思考,锻炼思考总结能力,帮助建立母题,提供技巧,激发思维。
三、巧“教”
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做到“五到”。一是备课时想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需要考虑学困生接受的程度,学困生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二是上课时抽到,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学困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针对学困生的薄弱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抽问,加强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三是批改作业时关注到,教师每次批改作业后,认真查看学困生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对学困生进行讲解,并进行相应的跟踪练习,切实加强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四是个别辅导时见到,整个班级根据不同科目的学困生建立学困生“成长袋”,不同科目的学困生分配给相应科目的老师,各科教师要定期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教师需要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实施具体的转化策略,并且对学困生转化的情况进行记录和持续的改善,最终促进学困生的成功转化;五是考试后关心到,每次考试后,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对考试的试题内容和答题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下一步学习改善的策略。
四、善“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保障。通过电话联系、微信联系或者家访等形式,学校帮助学困生转化的专职教师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身心发展状况等。教师需要善于运用一些巧妙的时间和巧妙的方式对学困生进行关心和关注,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孩子的关心,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转化学困生。家校之间的联系需要及时了解问题、沟通情况、表扬学生的进步,共同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