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了社会的系列变革,这也对新时代的学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现在的孩子,不仅要学习当下,还要应对未来;不仅要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知识。成都市金沙小学一直走在“探索更适宜学生发展的培养方式”的路上。
融合学科课程旨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融通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共同指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索与解决。这种课程形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视学生真实学习的发生。融合学科课程也是金沙小学课程研究中的重点方向。
王雪老师主持活动
1月25日下午,金沙小学融合学科课程教研课在学校A区拉开帷幕。第一节课是张池老师执教的《经典“咏”流传——宋词中的音韵之美》。张老师开课就通过不同音律的问好方式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婉约之美。接着便引入苏轼的婉约词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比较四字尾和三字尾的艺术效果,孩子们发现四字尾的尾韵更具欲语还休之感;在聆听两段音乐旋律,进行词与旋律的匹配练习后,孩子们还发现了宋词“长短句”的特征。
张池老师开课
感悟宋词音律美
接着,张老师又让学生赏析了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去流行乐中寻找这几首词。三首不同的音乐片段,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同的音乐享受,同时,张老师还鼓励孩子们去探索中国传统曲调的特点。在孩子们的仔细品味下,他们找出中国传统曲调缺少音符“4”和“7”,进而找到了中国的民族调式:宫、商、角、徵、羽。最后,同学们运用这五个音为《水调歌头》重新谱曲、练唱,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他们发现,原来音乐可以这样玩,宋词可以这样学!
体味不同音律的特点
中国民族音乐的调式
第二节融合课是白位翔老师执教的《博物馆里的成都话》。白老师带着孩子们“逛”成都博物馆,看到了“姑姑筵”的牌匾,打开了学习成都话的大门。在白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认读了不少成都地道的方言,如:惊爪爪、吃莽莽、赞花儿、脑花儿等,还进行了“四是四,十是十”的绕口令练习。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成都话的语言特点——儿化音、叠词的频繁使用、没有翘舌音等。
白老师开课
白老师授课
感受成都话的魅力
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接着,白老师结合普通话和英语,让学生了解语言学习的乐趣和规律,进一步体验成都话的各种特点和趣味,体会语言演化的过程和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的文化,揭示了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最后,白老师还联系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间的差异,加深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认识,提高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整堂课孩子们笑声连连。
感受英语和成都话中的相通性
绕口令
两节课后,分别有3位学生观察员和教师观察员对当堂课进行了观课交流。学生观察员分享了自己的上课感受,提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自己收获最大的地方等,这为教师的课堂改进提供了新思路。而教师观察员从教师这一角度看到学生课堂上的表现,看到课程设计背后的理念等,这也为融合学科课程的优化提出了更好的建议。
第一节学生观察员谈感受
第二节学生观察员谈感受
教师观察员评课
融合学科课程是金沙小学课程研究的实践与探索。让学生感受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赋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幸福而美好的学生,是金沙老师努力的方向。相信在这样的课程指导下,金沙小学的孩子们和老师们都能受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