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成都高新区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成都高新区组织召开国际理解教育课堂展示交流会,作为高新区第二批“国际理解教育示范校”,成都高新区行知小学于17日迎来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益民教授一行,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国际理解教育工作。本次活动受到了高新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教育发展中心刘继红部长、周旋律老师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虽然秋意渐浓、朔风乍起,但阻挡不了行知人求学上进的步伐。虽然是周末,但行知小学全体行政、3名区级国际理解教育种子教师、21名校级国际理解教育种子教师、部分列席教师早早的来到了学校,准备接受专家的指导培训。
高教授一行在校长陈宗荣的陪同下参观了行知合一大厅、学生个人画展、体育文化展示、行知大舞台、“爱满天下”文化石等校园文化建设情况。高教授一行对学校践行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非常认可,认为学校能够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的办学背景和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和实践陶老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讲好行知故事,非常好。高教授尤其对学校不但为特长学生提供机会、也为所有学生搭建舞台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学校就是要这样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基础素质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健康发展。这样持续下去,孩子们一定能够茁壮成长。


参观完校园后,专家及全体参会教师移步五楼会议,正式开始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共分为六项议程,分为上午下午两场。
首先,校长陈宗荣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为主题,从组织结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心得体会等方面总体介绍了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情况,陈校长提出,国际理解教育对于行知小学来说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紧接着,主任林伟结合学校实际,汇报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思路。林主任作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分管领导,根据高新区教育发展中心的指示要求,结合高新区第一批国际理解示范校的发展经验,对行知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做了简要说明。

接下来,高益民教授用生动的小故事和诙谐幽默的语言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追根溯源,让与会教师对行知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推进有行知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有了新的感悟。同时,高教授还提到了国际理解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路径,让教师们对于开发富含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充满期待。


下午,在其乐融融的会议氛围中,成都高新区行知小学三位区级国际理解种子教师分别进行了说课。
李东蔚老师发挥英语老师的学科优势,结合时事,提出了《疫情下的非常节日》、《多彩的京剧脸谱》课题。让孩子们思考疫情之下,中国人应该如何过春节,和美国人应该怎样度过即将到来的圣诞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产生碰撞,李老师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本次课题,学会包容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彭柱宜老师利用语文学科的文化知识,向在座教师展示了中国《以茶会友》和《龙的传人》。彭老师认为,国际理解教育不应该只是单向地输入,还应该深入了解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学会站在外国人的角度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卢彦君老师立足于数学的学科特点,提出课题“分餐制与合餐制”以及“趣讲分数二三事”。卢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穿插有趣的数学故事与游戏,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两种饮食习惯,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高教授在听过三位老师的说课之后,认为三位老师能够结合时事,从学情校情出发设计课程,这是符合国际理解教育要求的。高教授根据三位老师的不同课型,针对性地提出了宝贵意见,他认为不同于传统的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教师应该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应该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允许课堂上存在多种讨论结果,便于学生更好的看待世界。



最后,高教授和陈校长就国际理解教育的管理和组织进行了深入地交流,陈校长表示,能有高教授来指导行知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定能越来越好。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扩大学生的国际见闻,提高学生的国际社会适应能力,这不仅符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也迎合了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求。国际理解教育绝不是海市蜃楼,也不是空中楼阁,每个孩子都能从国际理解教育之中更好地了解生活的世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这个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行知教师们怀揣着赤子之心,种下希冀的种子。我们一步一脚印,在专家的引领下,在高新区领导的关爱下,成都高新区行知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定能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