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
在四川轻化工大学彩灯学院的专业帮助下,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以下简称:泡小西区)成功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文化引入校园,同时还在学校A区成立了一个微型灯彩博物馆,将灯彩文化与校园土壤完美结合。校园是非遗展示与人才培养的最佳舞台与基地,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够近距离接触广博的非遗文化,既能够加深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也能够吸引他们投身非遗的怀抱,成为非遗未来的继承人。
秦伟老师为学生示范彩绘灯笼
黎云靥老师在灯笼上书写24字核心价值观
美术组全体老师积极参与灯笼手绘过程
据了解,接下来,泡小西区会安排灯彩文化的授课、展示或体验,给孩子们创造持续接触非遗文化的机会,而不是让非遗成为看热闹、耍把式,要努力把非遗传承的土壤培沃起来,让校园成为非遗传承的基地。
传承泱泱两千年的中华彩灯文化,将延续2000多年的民族传统与文化节俗,将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这种传统,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
时间要延续、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一切都有赖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今天的传承是为了明天的创新,明天的创新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一起期待灯彩文化在校园里点亮一颗颗可爱的童心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