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泸州 > 初中高中

泸州一中与何白李先生的《家庭小报》史话

时间:2023-11-21 17:21:04  来源:泸州一中  作者:郎德辉

癸卯金秋,清风送爽。应泸州一中建校120周年庆典活动主办方的邀请,我与著名辞赋家、文艺评论家何开四老师同行,回到了他的母校。六十年一个甲子,岁月的轮回令人感叹,泸州一中已走过双甲的风雨春秋。

图片1.jpg

何开四老师在沪州一中120周年校庆盛典上致辞

图片2.jpg

何开四老师作为优秀校友代表登台

或是巧合,或是天意,60年前的1963年,何开四老师以川南高考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从此开始了他漫长而卓越的文学人生。而他的父亲何白李先生,这位泸州一中的老校长和他创办的《家庭小报》颇有影响力,在泸州一中的校史中,何白李先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因为一本书,因为我也曾是一个报人,使我得以走进泸州一中,走近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位老报人。

一个宁静而平凡的夜晚。窗外,成都锦江河畔的路灯努力亮着,照着江水不停地向前流淌。或许是我年轻时就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一家省级法制类报纸的记者。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仔细捧读着由四川省妇联和泸州市妇联主编、巴蜀书社正式出版的《何白李家书》,眼眶有些潮湿了,眼前呈现出“自强不息天行健” 的壮美景象。一代代老报人、新闻人,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引领后生晚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向多彩的人生,他们努力办好报纸做好新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我这个后来者由衷地敬仰。虽然我与何白李先生未曾谋面,但总感觉与他走得很近、很近。

从他在退休后的10余个春秋,呕心沥血主编的一百多期《家庭小报》中,我感受到了他的体温和时代脉搏的跳动。我深深地被这些用书信和《家庭小报》《家庭诗刊》记录的家庭成长故事所感动,被中国报海中的这朵浪花所吸引,更为何白李先生的家国情怀和他家庭的清正家风及家训所震撼。尤其是何白李先生的这些书信、《家庭小报》《家庭诗刊》所折射出的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变迁,客观上起到了保存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家庭成长的史料,为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为当下开展新时期⻘少年教育工作和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素材,这是他对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

1700552367175455.jpg

《何白李家书》封面

1700552378856916.jpg

何白李先生

在当下全社会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浪潮中,《何白李家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在那个铅与火的印刷年代,书中记载的老校长何白李先生亲自撰写、编辑、印制、发行的这30余万字的书信、《家庭小报》《家庭诗刊》足以让业界人士和读者震惊。我十目一行地阅读着,想走进他的心灵世界,领略一位“老报人”的精神风采。阅读中我仿佛听到一个充满温情的声音在呼唤:“来吧!德辉,欢迎你这位报界的晩辈来泸州一中参观,来阅览我的《家庭小报》……”其声音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夜色里。

为追寻这个令我心生敬意的“声音”,我决计从成都远赴何白李先生的家乡泸州和他生前长期工作过的学校——泸州一中作一次深度访谈。

10月29日,酒城泸州,阳光明媚。当我和开四老师一起走进泸州一中,眼前为之一亮。张灯结彩的校园,何开四老师撰写的《泸州一中赋》尤其醒目:“ 大江云水大江潮涌,凤凰山麓凤凰传奇。” 这首颇具古风且时尚惊艳的赋,宏大叙事呈现了他的母校120年的激情岁月。

图片5.jpg

由何开四老师撰写,悬挂于学校大门左侧墙壁上的《泸州一中赋》

这天,学校教学楼——代英楼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庄重而大气。校史展板上,众多的文字、图片、视频生动地呈现了泸州一中波澜壮阔的120年办学历程。在展览中,我看见了那位我早已熟悉的儒雅老者的面容,照片上的何白李老校长向我投来慈祥而关爱的目光,仿佛在对我说,德辉,欢迎你光临我们学校!在 “泸州一中百廿弦歌,双甲风华”纪念册里,有一幅老校长写于1989年10月14日的“老人亦自有宏图”的书法作品,我仔细地看着他飘逸而厚重的书法,有一种读经典字帖的感觉。

图片6.jpg

作者与何开四老师一起观看120周年校庆文艺演出

庆典活动中的文艺演出也是相当精彩,将泸州一中百廿年的办学经历和发展成果融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百年奋斗史,并作艺术化的呈现,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文艺演出开始前,何开四老师作为优秀校友代表致辞,为母校120周年华诞送上美好的祝福,他热情洋溢的讲话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图片7.jpg

庆典活动现场:师生集体朗诵《泸州一中赋》

参观校史展览和观看文艺演出时,我不由想起阅读《何白李家书》时那种无法忘记的穿越感觉。

“新闻是历史的草稿!” 作为一个老报人,我以为各种大大小小、不同种类的报纸所记录下的那些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新闻事件,对历史学家书写真实的历史是何等的重要。《何白李家书》由《书信》《家庭小报》和《家庭诗刊》组成。可以说,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小报》填补了中国报史的一个空白。作为传统报纸中的新种类,“家报”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及家庭变迁的史料性,无疑奠定了它在报史中不可忽略的地位。无论是远在汉朝的“宫门抄”、唐朝的“ 邸报”、清朝的“京报”的出现,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日报、早报、晚报、专业报、行业报等报刊的创立和繁荣,在中国报刊漫长的历史流变和发展进程中,《家庭小报》是鲜见的。

图片8.jpg

参观校史展览馆

何白李先生创办的《家庭小报》,有别于其他人断断续续办过的家庭小报。在延续方面,办报时间很长;在专业方面,采编水平颇高;在鉴赏方面,引起大量家庭和社会读者的共振及主流媒体的关注。这些特性和成就也使得《家庭小报》很快形成气候,并成为一种新的报纸种类跻身于报界。

在此,摘录《家庭小报》第一期《刊头语》:“《 家庭小报 》是家书的一项发展,主要是把家书变成小报形式,使之更加活泼,内容更加广泛,各地通讯员可以通过家书介绍一家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也可以讲一讲当地有趣的故事、地方风物人情、凡是报上不常见而又为人⺠喜闻乐见者,均可写来,要使读了《家庭小报》犹如读了一份有趣的周末小报一样,希望大家踊跃寄稿,仍每月一次,刊期每月17号。”从这段简洁的文字里,不难看出作为本报的主编,何白李先生把刊头语(发刊词)该说的话都说了,定位也很专业和精准。

从此,由何白李先生创办的这张《家庭小报》,从版面、栏目、报头、题花设计、稿件采编,大到重要稿件的撰写和审阅修改,小到一句话新闻、“报眼”的一篇小稿子,以及组稿等通联工作,他都亲力亲为,并按照办报规律力求做好,足见他办报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范儿。于是这份《家庭小报》持续时间长达10余年,成了家庭成员学习和交流的园地,传递亲情的桥梁,并伴随着他的儿孙及亲属在国内外学习和工作,变为一种成长的力量和爱的光芒。

与老校长何白李先生交往甚密的《成都晚报》资深记者龙必锟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他年少时在泸州一中读书期间与老校长的感情特别深。一提到老校长办的家报,他深有感触地说:“北齐颜氏有《家训》,清代曾氏有《家书》,而今何氏则有《家报》,若论知名度,何氏自然不能与颜曾相比,但其创新精神却大大超越古人,且为当今罕见。” 可见在中国报纸漫长的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家报”的出现显得弥足珍贵。

1700552412915402.jpg

作者与何开四老师

《何白李家书》以其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小报》作为载体,并充分利用了报纸的可读性、资料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以不同文本的写作去弘扬中华文化,传授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承“和睦、勤俭、奋发、追求”8字家风和“清慎勤”3字家训,正是这种发散在《家庭小报》字里行间的传统中华文化和清正家风、家训,给了何家子孙成长的力量:他的四个儿子都先后考上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他们大学毕业后,数十年严谨治学,硕果累累,成为同龄人中的翘楚,他的3个孙儿和3个孙女,秉承了“奋发追求”的家风,都先后考上了大学。儿孙们大学毕业后在各自的行业中出类拔萃,并以此报效祖国。

从中国报纸的历史中走来,从一个家庭的成长史走来,我久久地被感动着。《何白李家书》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人世间一个普通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投身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中的思考、复苏、奋斗和成功的心灵旅程。尤其是这一百多期的《家庭小报》所刊登的数以千计的“ 新闻 ”和各种文本写成的诗文,成了历史学家研究和书写这一段中国改革史的宝贵资料。何白李先生精心主编的这一百多期《家庭小报》和他的创新精神,为中国报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泸州一中赢得了殊荣,并成为中国报史的一段家庭小报史话。

1700552429169661.jpg

作者与何开四老师在“代英楼前”合影,楼前的塑像为革命烈士恽代英

如今,在泸州一中庆祝自己双甲生日的时候,在这个值得永久纪念的特别日子,有幸走进老校长长期从事教学和行政领导工作的地方,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洗礼,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老校长创办《家庭小报》的初衷。在深入泸州一中的访谈中,几位老教师和校友提到老校长办《家庭小报》的许多往事还记忆犹新。他们说当时老校长在学校办的壁报,即是后来《家庭小报》的雏形。这种壁报形式的小报,也很受师生的喜爱。何白李先生和他创办的《家庭小报》已成为泸州一中120年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段泸州一中与《家庭小报》的史话。

访谈结束,我依然沉浸在文艺演出中师生集体朗诵何开四老师的《泸州一中赋》:看今日之一中,春风骀荡,百花争艳,樟林新绿,桃李缤纷。教师方阵,步履铿锵,荟萃天下英才,学子万千,意气风发,燃烧青春激情。奖杯灿燃,彰显办学业绩;口碑载道,溢满江阳古城……铿锵有力,激情四射的朗诵,把庆典活动推向了高潮。

图片11.jpg

与泸州一中的青年教师在一起

当我依依惜别泸州一中这座百年名校,告别老校长曾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再一次回望美丽的校园,我的心底涌动着无限的敬意。在此,把我作词、著名作曲家黄守明作曲的《教育之歌》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教育时代的尖兵,我们的光荣和梦想。教育与时俱进,托起明天的太阳。叩问中国教育,感动沧桑中的守望。展望中国教育,奋进中热泪盈眶……”谨以此歌致敬老校长何白李先生!致敬中国教师!

作者简介

1700552448663987.jpg

郎德辉,笔名蓝天,中国法制记者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第三届四川散文奖评委、《当代四川散文大观》第八集编委,副主编,《四川散文》杂志编委。曾在《中国青年报》《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四川青年报》《成都日报》《成都晚报》《成都商报》《星星》诗刊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6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热血的代价》《生命的散步》《红⾊情缘》《遥远的故乡》,著有长篇小说《知青商海沉浮秘史》,编导话剧《血与火中的邓水小平》。曾获中国第六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全国“红星杯”征文大赛散文一等奖、四川省广播电视政府奖、四川散文创作奖等。

浏览量:  责任编辑:祝佳  
点赞
首页
首页
推荐资讯
泸州中小学暑假放假时间调整 中考为7月11日-13日
泸州中小学暑假放假时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网站简介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工信部备案号:蜀ICP备15019259号-6
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25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850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川网文〔2019〕5499-446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200029
川广审批准字[2019]13号
四川非凡魅力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常年法律顾问:四川凡高律师事务所 林小明 13608177936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