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院办大学,“豪华”的背景恐怕无出其右。
日前,支持河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学的消息引发关注。不久前,筹备中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经过多轮博弈,最终落子苏州。
图/图虫创意
继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后,我国或将迎来第三、第四所科学院大学。
与此同时,近几年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合署改革也已有多例,不少牛校声名在外,背后其实都有科学院的身影。
如今,中国科学院大学已经堪比清北,“科学院系”大学日渐浮出水面。
珠玉在前
据保定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地方新闻门户网站消息,日前保定市召开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会上指出,将支持河北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学。
至此,在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有望冲击“双一流”外,“高教洼地”河北或将再添一员“猛将”。
以科学院办大学的方式,并不鲜见,今年4月22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
如果细分中国大学的类型,“科学院系”大学可以说是一支劲旅,已有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珠玉在前。如今,国科大堪比清北。
国科大即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简称,1977年中国科学院率先恢复研究生招生,201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科学院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前苏联模式而建立起的国家最高层次科学研究机构,长期以来各路大师、顶尖人才辈出。但也不可否认,随着国家教育、科技体制机制从前苏联模式向美国模式转变,国家对清北等高校的投入不断加大,尤其受大学排名效应的影响,社会对清北等高校的关注要远大于中科院系统各机构。
然而,高校为了追求大学排名的提高,而把发表论文作为绩效目标的科研模式,其产生的“泡沫”和其他各种严重后果已越来越凸显。
近年来,中科院系统直接面向国家经济、科技建设的“主战场”,开展基础科研以及解决现实高科技问题的科研体制机制得到社会认可,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教研一体、研究生教育为主、培养高端精英科技人才的办学目标中得以体现。
樊秀娣指出,因此与其他高校类型相比,科学院办大学的主要优势在其办学资源,具体来说就是师资力量和科研职称。相关教师更有实践经验,能够提供给学生真实问题,同时又能在实际科研环境中开展教学和科研,这也从根本上成就了学校科教融合的创新型大学的办学定位。
截至2020年8月,国科大有专任教师3090名,其中两院院士176人;各培养单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125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786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3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5人。
另一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过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国家长江学者等,来组建一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科学院身影
科学院系大学能成为一支类型高校,翻翻不少高校的背景就知道,其身后都有科学院的影子。
继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落子苏州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又前往苏州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声名在外,从名字上就可看出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
另一所闻名遐迩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像同是C9成员的清北那样直属教育部,而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由中科院、教育部和安徽省三方重点共建。
还有一所985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而成。
显而易见的是,除国字头科学院参与创建大学外,不少地方科学院也相当踊跃。
比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是由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等机构组建而来;齐鲁工业大学,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而成;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了新的山西农业大学。
另外,地方政府部门与中科院“联姻”,也诞生好大学。比如上海科技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
在师资方面,目前上海科技大学拥有564位教授,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3位……
不久前,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提出支持上科大加快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路漫漫其修远
渐多的科学院系大学,是否意味着科学院办大学的经验就此继续复制下去?
樊秀娣认为,科学院办大学在其人才队伍和教研一体的特色优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高端、精英,很多教学活动是以精耕细作的方式展开。
因此客观上,这样的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办学经验想要无节制复制下去,理论上不太可能。
现在的科学院系大学,是采取与其他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实质上是利用中国科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资源优势,与合作大学一起把科学院系大学的办学质量和学校声誉提升上去。
樊秀娣认为,只要中科院能保证必要的资源投入、合作高校以及所在地区有需求,这未尝不是一种能较快产生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探索。
当然,大学也不是一天建成的,科学院系大学最终能够走多远,还需要时间观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较早,拥有了国字头。如今,筹建中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计划中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大学,也在争取国字头校名。
根据教育部2020年6月30日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现有28所以“中国”命名的大学(不包括独立学院)。而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命名工作,2020年8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正式印发,再次强调高等学校名称中不得冠以“中华”“中国”“国家”“国际”等惯用字样。
可以肯定的是,科学院系大学的精髓,不在“中国”二字,而在“科学”。
樊秀娣指出,成立科学院系大学,理论上是要引入科学院的优质教育教学和科研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科学院系大学最终还是要以优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里尤其要防止因为科学院系大学的加入,出现新一轮的为了提升大学排名而进行“为论文而论文”的比拼,那将与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目标背道而驰,不仅会把纳税人的钱打了水漂,更不利于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