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芳菲四月天,阳光煦暖春意盎。4月22日下午,春光明媚,四川工商学院“非遗讲习所”的8名“非遗使者”来到成都市郫都区团结镇永定村,参观考察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太和牛灯”舞。
在该村的“牛灯文化传承与培育工作坊”,牛灯队现任队长杨智、副队长王锡年接待了同学们一行,“非遗使者”们详细询问和了解了“太和牛灯”的起源、发展、制作和表演方式等内容。
据杨智介绍,团结镇“太和牛灯”最早起源于汉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已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说,目前,团结镇“太和牛灯”已不仅仅在春节时耍,其他农历节庆也会耍,各种文艺宣传表演、做生拜年、生意开张、甚至结婚生子也有请牛灯队到场热闹一番的。“太和牛灯”已经成为团结镇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受到当地民众的喜爱和追捧,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知晓。
王锡年表示,“太和牛灯”在传承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进,最显著的一次是以放牧、农耕为背景,精心改造了牛头与牛衣,仿照牛的各种动作并加以提炼,配上打击乐或者背景乐,以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来呈现人与牛的互动。例如:表演时,由两人扮演的“黑牛”趾高气扬地走在路上,耍牛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跟黑牛“插科打诨”。耍牛人一会儿给牛喂水,一会儿喂草刮背,一会儿打蚊子、洗蹄子,一会儿爬牛背、吹牧笛,一会儿捡牛粪、刷尾巴……“黑牛”不时摆牛头、卧下、点头、提脚、打滚、吃草、喝水、奔跳……抽象夸张的动作、诙谐幽默的表演,往往逗得围观者哈哈大笑,忍俊不禁。
考察结束时,“非遗使者”李志国同学表示:“今天的活动令人受益匪浅,让我们对‘太和牛灯’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尤其令人感动的是,老一辈人对‘太和牛灯’的感情非常深厚,并倾注了满腔热情,牛灯给他们带来了无数欢乐,这是老一辈留给年轻一辈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作为年青人,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传承保护好‘太和牛灯’这一非遗文化,并让它永远流传下去。”
|